甘肅省A級景區(qū)名錄
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,為東部祁連山山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,園內(nèi)地貌景觀奇特,森林景觀優(yōu)美,景物天成,獨具特色,享有“華山之險、九寨之奇、峨眉之秀、青城之幽”之美譽。公園位于大通河畔,可借人文景觀豐富,真可謂“園內(nèi)有景可賞,園外有景可借”,是旅游觀光、科學考察、療養(yǎng)休息的理想之地。全園總面積5848公頃,海拔1998—3165米,森林覆蓋率為79.2%,具有十分可觀的開發(fā)價值。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的前身是甘肅連城實驗林場。1951年,成立祁連山林務處連城護林站,1952年后改名為連城森林經(jīng)營所。1982年,蘭州市人民政府在保護區(qū)的竹林溝一帶建立了蘭州市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及鳥類保護區(qū)。2001年4月,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“甘肅連城省級自然保護區(qū)”。2005年7月,經(jīng)國務院批……
[詳細] 王進喜故居紀念館王進喜故居紀念館座落在赤金鎮(zhèn)和平村,該館建于1992年,1994年被甘肅省委和玉門市委命名為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故居紀念館由時任甘肅省委書記顧金池同志題寫?zhàn)^名,玉門市市長主持了開館儀式。故居于1994年由市委宣傳部、市文化局和赤金鎮(zhèn)人民政府共同籌資修建,座落在王進喜故居赤金鎮(zhèn)和平村,嘉玉赤公路與312國道交匯之處,距玉門市區(qū)25公里,距國營四0四廠15公里處。紀念館由王進喜故居、王進喜銅像、王進喜生平事跡展示館三部分組成,再現(xiàn)了“鐵人”王進喜的成長歷程和生平事跡。該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,被甘肅省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被酒泉地區(qū)國際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。該景點1996年被甘肅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2004年被玉門市政府確定為紅色旅游景點。故居紀念館……
[詳細] 位于夏河縣城西1公里處,大夏河將龍山、鳳山之間沖積成一塊盆地、藏族人民稱之為聚寶盆、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寶盆上。它與西藏的哲蚌寺、色拉寺、甘丹寺、扎什倫布寺、青海的塔爾寺合稱我國-教格魯派(黃教)六大寺院。拉卜楞為藏語“拉章”的轉(zhuǎn)音,意為佛宮所在的地方。寺廟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有18座金碧輝煌的佛殿,萬余間僧舍,鱗次櫛比,金瓦紅墻,氣勢非凡。其中,以六大扎倉最為著名。扎倉,藏語意為學院。六大扎倉即六大佛學院:修顯宗的聞思學院,修密宗的續(xù)部上學院、續(xù)部下學院,修天文的時輪學院,修醫(yī)藥的醫(yī)藥學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剛學院。其中,聞思學院為全寺中心,有前殿、正殿、后殿三大部分。前殿供藏王松贊干布像;正殿懸“慧覺寺”匾額,為清乾隆帝敕賜。正殿11開間,寬l00米,深75米,有柱140,大可合……
[詳細] 武威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于1994年經(jīng)原國家林業(yè)部批準,在甘肅省瀕危動物研究中心基礎上設立。位于武威星火產(chǎn)業(yè)帶沙產(chǎn)業(yè)示范區(qū)內(nèi),占地1萬公頃,距武威市區(qū)20公里。已建成辦公樓、招待所、了望塔等基礎設施2679平方米,動物馴養(yǎng)繁殖場37320平方米,動物半放野區(qū)圍欄7000公頃,建成神州休閑園一處,修建釣魚池1800平方米,人工湖15萬平方米,.建成占地1100平方米的沙產(chǎn)業(yè)館,800平方米的動植物標本館和各類動物展館13800平方米。開放時間:開放時間:9:00-17:00交通:于東關乘車,穿清水鎮(zhèn),過清源街,再向東約10公里即到門票:20元最佳旅游時間:5至10月地址: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(qū)西大街西環(huán)路80號類型:動物園等級:AAAA游玩時間:建議1小時……
[詳細] 阿萬倉濕地公園又稱貢賽爾喀木道,藏語意為貢曲、賽爾曲、道吉曲三條河流與黃河匯流之地。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鄉(xiāng),是以西北的貢曲、賽爾曲、東面的道吉曲匯合處為中心的盆形草原區(qū),面積約200平方公里。阿萬倉景色優(yōu)美,風景獨特,濕地與湖泊輝映,雪山與黃河并存,北方大地的陽剛之氣與江南水鄉(xiāng)的清柔之美融為一體,是探險家、旅行者、攝影家、文學家的理想去處和游客避暑勝地。雄奇美麗的山河,恍如傳說的景色,和諧安詳?shù)膬敉�,豪爽質(zhì)樸的民風,燦爛多彩的文化,博大精深的梵音,這不是夢中的幻覺,是現(xiàn)實中的貢賽爾喀木道。貢賽爾喀木道,藏語意為貢曲、賽爾曲、道吉曲三條河流與黃河匯流之地。位于瑪曲縣西南54公里的阿萬倉鄉(xiāng)政府治所以南,是以西北的貢曲、賽爾霞曲、東面的道吉曲匯合處為中心的盆形草原區(qū),面積約200平……
[詳細] 甘肅省永靖縣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(qū)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,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,距省會蘭州市44公里,西與青海接壤,東北與蘭州相連,貼近歐亞大陸橋和蘭青線,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,素以劉家峽水電站、炳靈寺石窟聞名于世。黃河呈“S”形流經(jīng)縣域107公里,形成了炳靈峽、劉家峽、鹽鍋峽三大峽谷景觀,構成了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(qū),總面積214平方公里。境內(nèi)自然風光俊奇秀美,名勝古跡星羅棋布,古今文化交相輝映,是一處內(nèi)涵豐富、特色鮮明的旅游勝地�! ∮袊抑攸c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石窟;有“黃河明珠”之稱的劉家峽、鹽鍋峽、八盤峽三座水電站,是我國水電事業(yè)的搖籃,2004年劉家峽水電站被列為全國工業(yè)旅游示范點;炳靈湖、太極湖、毛公湖是西北地區(qū)最大的人工淡水湖,水域面積達158平方公里,占景區(qū)面積的73.8%,形成了西北黃……
[詳細] 米家溝生態(tài)園國家AAAA旅游景區(qū)米家溝生態(tài)園位于華亭縣東峽林場場部西側,占地2800多畝,居縣城5公里,華紀路橫穿而過,交通十分便利。景區(qū)平均海拔1600米,年平均氣溫7-8攝氏度,森林覆蓋率67.6%,植被豐茂,林壑優(yōu)美,動植物資源豐富,自然景觀獨特。春日桃花爛漫,燦若朝霞;夏季綠意盎然,濃蔭蔽日;深秋漫山紅遍,層林盡染;隆冬白雪皚皚,銀裝素裹;雨后霧起山谷,群山隱現(xiàn);晴天雀噪蟬鳴,小橋流水,猶如世外桃源。其中尤以樹齡達30多年的油松人工林為一大景觀,一年四季蒼翠挺拔,郁郁蔥蔥,若置身其間,微風過處,松濤陣陣,猶如海潮襲來,蔚為壯觀。是森林生態(tài)旅游的首選之地。生態(tài)園區(qū)仿真石塊修建的山門造型別致,宛如巨型雕塑,矗立在景區(qū)入口處。小型瀑布水絲如縷,潺潺有聲;人工湖水紋蕩漾,波光漣漪。鐵銹紅色主……
[詳細] 大峪溝森林生態(tài)旅游區(qū)位于甘肅省卓尼縣木耳鄉(xiāng)大峪溝,距縣城30公里,總面積105214.6公頃。大峪溝泉流縱橫,匯集成四季豐沛的大峪河。河流曲折有致,澄碧甘甜,全長81公里,流域處處可見魚翔淺底,麝鹿啜飲,真是妙趣橫生,自然天成。大峪景區(qū)迭山主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。溝口海拔2500米,相對高差達2400米。景區(qū)內(nèi)生物垂直分布差異大,迭山雪線以上為裸巖,以下依次為高山草場、原始森林、低山草旬、灌木、農(nóng)作物等。大峪溝共有9條支溝,依次為桑布溝、阿角小溝、阿角大溝、燕麥溝、扎崖它溝、巴什溝、涅座溝等,分布大峪溝東南,仿佛一把遺落人間的巨形扇子,扇面濃墨重彩,描繪出無數(shù)奇山異水。青山滴翠,流水成韻。碧波蕩漾的洮河,蒼翠茂密的林帶,將卓尼環(huán)繞、簇擁在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佳境中。卓尼因此而聞名避邇,大峪……
[詳細] 康縣陽壩生態(tài)旅游風景區(qū)位于甘肅省康縣東南部,景區(qū)總面積504.93平方公里,境內(nèi)氣候溫潤、景色秀麗,有紅豆杉、香樟、白皮松等國列珍稀樹種近40種;有金絲猴、金貓、大鯢等國列珍稀動物36種,又自然景觀200余處,森林覆蓋率高達70%以上,居全省之首。景區(qū)內(nèi)大部分為原生態(tài)森林。獨特的生態(tài)資源優(yōu)勢,秀麗的人文景觀以及豐富的綠色山野產(chǎn)品把陽壩巧妙地打造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“隴上江南”。風景區(qū)內(nèi)無山不青,無水不秀,氣候濕潤,山川秀美,風光崎旎。自然、人文資源非常豐富。特別具有代表性的,占有康南三分之二面積的古老原始森林,陽壩茶園風光,神奇美麗的梅園溝等景點景區(qū),堪稱甘肅的“西雙版納”,世界名茶之鄉(xiāng)。原全國政協(xié)委員楊植霖1989年來康縣調(diào)研時,眷戀陽壩山水,稱道:“奇花異草點山丘,隔葉黃鸝叫小猴,百里林蔭……
[詳細] 青城古鎮(zhèn)被譽為“風雅之地”的青城古鎮(zhèn),位于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,距蘭州110公里、白銀30公里、榆中縣城54.2公里�?偯娣e138.04平方公里,轄14村、71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2.12萬,耕地1.44萬畝。這里地勢南高北低,海拔1450米,地形呈狹長地帶,黃河流經(jīng)北部,屬典型的黃河谷地。氣候溫和,水源豐富。適宜種植瓜果蔬菜,尤其以盛產(chǎn)綠煙聞名。自古以來,經(jīng)濟發(fā)達,借助黃河水運,成為蘭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。尤其令人稱道的是,這里由于古老悠長的歷史而積淀的豐厚傳統(tǒng)文化,使青城鎮(zhèn)成為黃河上游獨具特色的一塊風水寶地。古老的歷史根據(jù)《甘肅通志》《蘭州府志》《皋蘭縣志》《榆中縣志》《金縣志》記載:青城為宋代大將狄青擢秦州刺史巡邊時所筑�!端问贰さ仪鄠鳌芬灿涊d:“寶元間,元吳反,青為延州指使……
[詳細] 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內(nèi),地處康樂、臨潭、卓尼、渭源和臨洮五縣交界處,北距省會蘭州市165km,西至合作177km,東接定西170km,公路四通八達。總面積是18.8萬畝,氣候特征復雜,生物群落多樣,植物種類約有90科346屬745余種;獸類45種,鳥類133種,爬行動物2種,兩棲動物4種,魚類5種,昆蟲類560余種。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,獸類有豹、猞猁、林麝、豺、水獺,鳥類有斑尾雞、暗鼠雪雞、血雉、紅腹錦雞、藍馬雞等,昆蟲有雙尾褐鳳蝶。蓮花山古稱西崆峒,早在明初就辟為佛、道教名山,據(jù)傳廣成子常往來于西崆峒。因其山體呈鱗形斷層,群峰聳立,形似蓮瓣,中頂平圓,狀如蓮蕊,酷似初綻蓮花,俊麗驕妍,整個山巒嵐氣籠罩,滿目綠海,像浩大的蓮葉罩在蓮峰之下,故名蓮花山。蓮花山高入云表,……
[詳細] 岳麓山坐落于臨洮縣城以東。這里人文景觀和自然美景交相輝映,是隴中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地,是古城臨洮最亮麗的一處名勝古跡,也是最耀眼的一顆明珠。岳麓山又稱東山,屏障縣城,現(xiàn)存山上主要有超然臺、椒山祠、道統(tǒng)祠、武侯祠、地母宮、先農(nóng)壇、文昌閣、太平觀、三星閣、龍泉寺、奎星閣、東巖寺、曾觀、畫廊亭臺、碑匾刻石等42處景觀,其中以鳳臺(傳為老子飛升處)、姜維墩、超然書院(楊繼盛辦學處)最為著名。臨洮岳麓山公園位于甘川公路105公里處,距縣城0.5公里,素以綠色出頭而著稱,有“桂林山水甲天下,臨洮東山不低頭”之美譽。岳麓山素有“蘭州南大門”之稱,是省城蘭州連接臨夏、甘南、隴南、定西的扭帶。岳麓山公園以宋代建東岳廟于山麓之間而得名,楊柳輕拂、松柏滴翠、碧水環(huán)繞、花放鳥鳴。公園總面積為84公頃,園內(nèi)山光水色秀美……
[詳細] 石佛溝景區(qū)分石佛溝、鐵冶(現(xiàn)正開發(fā)為云頂風景區(qū))、七道梁、大尖山4個園區(qū),其中以石佛溝為核心。公園東連興隆山自然保護區(qū),與官灘溝風景區(qū)毗鄰相望,西接關山森林公園。既可觀興隆日出,又可賞關山夕陽,園內(nèi)文物古跡星羅棋布。公園內(nèi)有樹種28科,64屬,174種;藥材植物品種200余種,從海拔1950米至3124米,自上而下,階梯分布著白樺林、紫樺林、云杉林、金背杜鵑灌木林等多種林相,錦雞、斑頸稚、林麝、石貂等100多種鳥獸游逡期間。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初六定期舉辦西北民間藝術“花兒”表演賽,賽會期間游客眾多,熱鬧非凡。園內(nèi)主要景點:金雞臺——石佛溝森林公園牌坊口左側山峰。傳說上面有金雞常立于山峰與清晨啼鳴而得名。其峰陡峭,怪石嶙峋。佛吟谷——位于園內(nèi)北面的—個小山谷,谷內(nèi)一塊天然巨石上刻有三米高的巨大佛字,……
[詳細] 會寧紅軍會師紀念地位于中國甘肅省中部的會寧縣古城,它是歷代為兵家必爭的重地。會師舊址的主要建筑有:始建于明洪武六年的紅軍會師樓及古城墻;紅軍會師聯(lián)歡會會址--文廟大成殿以及-同志親筆題名的三軍會師紀念塔;-元帥親筆題名的“會寧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”;紅軍長征將帥碑林等。1936年10月8日清晨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于會寧城,標志著萬里長征勝利結束,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勝利。當時,中央領導曾在西津門樓上開過會,故于1958年將西津樓改建為紅軍“會師樓”。紀念地于1986年建造了高達28.78米,共11層的紀念塔,正面雕刻著-題寫的“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”18個大字。而在會寧縣大墩梁和慢牛坡還修建有紅軍長征紀念碑,借以紀念那些在中國紅軍萬里長征中英勇獻……
[詳細] 紫軒葡萄酒莊園地處古絲綢之路中西結合部、萬里長城西端的嘉峪關市,是我國西北地區(qū)最大的鋼鐵基地--酒泉鋼鐵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嘉峪關宏豐實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以葡萄酒釀造為主的企業(yè)。莊園總占地面積為65.4萬㎡,總體規(guī)劃為年產(chǎn)中、高檔葡萄酒五萬噸,一期工程建設規(guī)模為年產(chǎn)優(yōu)質(zhì)葡萄酒一萬噸。莊園自2005年6月17日開工建設以來,現(xiàn)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設,建有壓榨、發(fā)酵、儲酒、灌裝、研發(fā)中心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葡萄酒生產(chǎn)設施,主要設備引進了法國壓榨機、德國錯流過濾機、意大利灌裝生產(chǎn)線、法國和美國橡木桶,其中13700平方米的紫軒1號窖是目前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葡萄酒酒窖,同時建成的還有飲料生產(chǎn)線和裝備精良的葡萄酒研發(fā)中心。紫軒葡萄酒莊園于2010年4月正式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4a級工業(yè)旅游景……
[詳細] 什川歷史悠久,鐘靈毓秀,地靈人杰,是黃河文化孕育的杰作。數(shù)千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,秦時蒙恬“西北斥匈奴”,辟為古戰(zhàn)場;漢將霍去病“鏖戰(zhàn)皋蘭”,建筑長城烽燧;宋代建城堡一座,屯兵駐守,故稱什字川堡,后易名什川,沿用至今;明弘治八年重修城堡。清《皋蘭縣志》將什川“梨苑華光”列為金城十景之一。清代知縣曾贊譽什川道:“一席地兮一帶川,樹木花光四季妍。桃杏雨,楊柳煙;朝暮人爭峽口船。駝石古,水車圓;石門曉月幾千年。樓臺真如畫,魁閣聳山巔;景中景,天外天;誰言此地無神仙?桃源猶不遠,仿佛在眼前�!笔泊|距蘭州約20公里,西距皋蘭縣城20公里,總面積405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1500米,現(xiàn)轄9個行政村,有20288口人,氣候濕潤,風光秀麗,盛產(chǎn)瓜果蔬菜,是有名的“瓜果之鄉(xiāng)”。境內(nèi)梨園面積已逾萬畝,百年以上的古……
[詳細] 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,距蘭州市60公里。古因“常有白云浩渺無際”而取名“棲云山”。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,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,改名“興隆山”。本世紀五十年代,全山亭臺樓閣以及廟宇就達70多處,景點24處,成為佛、道勝地。興隆山為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森林公園。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,東峰“興隆”海拔2400米,西峰“棲云”海拔2500米,二峰間為興隆峽,有云龍臥橋橫空飛架峽谷�,F(xiàn)棲云峰有混元閣、朝云觀、雷祖殿等殿閣;興隆峰有二仙臺、太白泉、大佛殿、喜松亭、滴淚亭等景點。史載,公元1227年,成吉思漢的靈柩運至興隆山,密藏于大佛殿內(nèi);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;1954年,由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迎回,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寢室。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。用……
[詳細] 位于蘭州市區(qū)南側的皋蘭山北麓,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旅游勝地。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,海拔1,600多米,占地267,000平方米,有明清以來的建筑群10余處,1,000余間,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,規(guī)模宏大。園內(nèi)丘壑起伏,林木蔥郁,環(huán)境清幽;廟宇建筑依山就勢,廊閣相連,錯落有致。五泉山因有惠、甘露、掬月、摸子、蒙五眼泉水而得名。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筑群。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,有蝴蝶亭、金剛殿、大雄寶殿、萬源閣、文昌宮、地藏寺、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,層層相疊,以石階亭廊相連。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,五泉沿東龍口──文昌宮──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,懸于山腰。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。五泉山于1955年辟為公園,原有的亭臺樓閣都已修茸一新,經(jīng)過綠化和建設,園內(nèi)曲徑……
[詳細] 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,位于成縣西南5公里處。它東接仙人崖,西連亂山,北臨南河。雞峰山以峰美、水秀、洞奇而得名,號稱隴南第一山,徽成第一景,享譽陜、甘、川三省。雞峰山,因奇峰孤聳、直入云際,狀似雞首而得名。據(jù)雞峰山留存的北魏摩崖石刻和宋真宗趙亙時期的碑刻記載,漢代就有摩崖石刻西峽頌,唐代已初具規(guī)模,宋代山上就有規(guī)模宏大的寺廟建筑和佛教活動。雞峰山公園總面積為4200公頃,林地面積5000畝。植被以華山松、油松、落葉松為主,間有經(jīng)濟樹種紅青崗、板栗、刺五加、觀賞植物鐵木匠、粗榧、水柏等。野生動物有羚羊、梅花鹿、野豬、狼兔等。雞峰山共有18景,景景奇觀、“云臥仙人床”,“清泉出龍口”“石雞凌絕壁”,“云海浮仙山”,等尤為出名。嵋洛峰北山腰的“云臥仙人床”,東山腰的“清泉出龍洞”,石洞天生,洞內(nèi)鐘乳石……
[詳細] 位于武都縣西15公里處的白龍江南岸楊龐村半山腰,因洞中有洞,乳石遍布,琳瑯多姿,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。萬象洞原名仙人洞、五仙洞,相傳五位仙人在此-而得名。萬象洞開成于千萬年至三億年前,屬典型的巖溶地貌。洞內(nèi)深不可測,是目前我國開發(fā)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。石乳、石筍、石柱、石幔、石花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(tài)。已開發(fā)的11個景區(qū),有120多個較大景觀依形象排為月宮、天宮、龍宮三大洞天,步入洞中,步移景異,如入仙境。從南北朝時期至今,歷代名人所留墨跡、石碑隨處可見,共有一百多方,詩詞題刻768首。猶以民國時期陜、甘、青檢察使高一涵在洞中所題“別有洞天”和趙樸初題寫的“萬象洞”最引人注目。從武都縣城至萬象洞口有盤山公路相通。萬象洞海拔1150米,高出白龍江190米,但洞內(nèi)濕潮潤滑,間有小溪流瀉,……
[詳細]
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